《找寻逝去的自我》

找寻逝去的自我

你脑海中以前的记忆是真实存在的吗?有没有可能是人为的将记忆植入你的大脑,让你以为现在脑中所闪现的记忆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记忆越来越差了,是不是脑损伤了呢?为什么碰到一个人明明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什么是同一性解离障碍?等等太多的问题,那就来看看此书。

记录了一些片段:

  1. 对往事的利用依赖于大脑的两个主要的记忆系统: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语义记忆包括概括的及事实的知识,而程序记忆则是我们学习技能和形成习惯的基础。
  2. 记忆活动的两种模式:场域记忆和观察者记忆。你是否是事件的参与者决定了你到底是属于那种记忆。
  3. 有两种主观体验:记忆过去和知晓过去。比如你见到一个人,感觉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这就是知晓过去的体验
  4. 一个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或所感某事转换成一个记忆的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惊喜编码能提高我们的记忆水平,能将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整合
  5. 对做过浅面编码的被试而言,若给以与被编码事件完全类似的提取线索,那么他对该事件的回忆水平会优于他做过精细编码时的回忆。
  6. 海马系统和额叶系统所涉及的可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提取过程:联想性提取(associative retrieval),海马系统及颞叶中部某些相关结构;策略性提取(strategic retrieval),右脑额叶的皮层部位,对某一记忆的精心寻求过程。当策略性提取系统受损,而自动提取系统保持完好,那么当适当的回忆线索出现时,患者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回忆,这些患者的记忆缺陷主要局限于那些需要策略性提取系统的参与以寻求线索才能实现的回忆情境。
  7. 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巩固:第一种在时间上只保持数秒至数分钟,它将瞬间的短时记忆转变成持久的长时记忆。遭受脑损伤的患者无法对脑伤事件本身或此前数分钟内发生的事件产生记忆,而且基本上永远不会恢复这些记忆。球员的案例。Aplysia海虫的短时记忆研究。在细胞水平上看,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变,实质上就是由一个以过程为基础的记忆向一个以结构为基础的记忆的转变过程。
  8. 编码过程也可以通过添加记忆信息而导致后来的回忆歪曲(通过言语描述进行编码,那么在回忆时,如果所要回忆的事件向他提供的模糊不清的言语描述与他自己更为准确的非语言记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也会影响到他的辨认结果而产生失误)。我们关于特定条件下什么事件会发生的预期知识,也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记忆,即使我们所预期的知识根本没有发生过。我们先已掌握的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有助于我们获得并提取新信息的知识,也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歪曲作用。
  9. 催眠根本不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它只是为被催眠者创造了一个回忆环境,使他在主观上相信,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心理体验都是一个真实的“记忆”。催眠既可以引起真实记忆,也可以引起幻觉记忆,虽然记忆的准确性在催眠中并没有提高,但催眠却可以提高被催眠者对在催眠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忆的真实性的主观信任程度以及视觉意象的生动程度,而后者往往被误解为回忆某一往事的可靠指标。
  10. 记忆的脆弱易变,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如下事实,即我们对某一往事是什么及其发生于何时何地的回忆活动,虽看似轻而易举且肯定、明确,却依赖于不同过程之间的微妙的相互作用,而这些过程我们却很难加以自觉和控制。但是记忆活动的错误和歪曲并不构成我们记忆生活的普遍现象。
  11. 心理保护机制,由脑损伤而引起失忆症的患者通常不能、或只能部分地意识到他们的记忆障碍。一般说来,凡不能意识到自己记忆障碍的患者,都有迹象表明他们的大脑额叶的广泛皮质区具有某些病理特征,能够意识到的患者则否。额叶与源记忆、误认和记忆虚构有关。事实上,临床和实验研究都显示,凡倾向于进行记忆虚构的患者,一般都自觉不到自己的记忆障碍。但这种关系并不必然。患者并不进行记忆虚构,但是额叶损伤可能破坏了他们的心理整合能力,从而使他们不能将对自己记忆失败的观察结果与他们关于正常人应该不会有这种记忆问题的知识整合起来。
  12. Implicit memory:当人们受到某一过去经验的影响时,却完全意识不到他们是在进行回忆。
  13. 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新奇而令人震惊的事件会激活大脑的一个特殊的记忆机制,这一机制被形象地称为“现场拍照”机制。决定现场拍照机制是否被激活以及大脑的闪光灯是否闪亮的因素,是某一事件的“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即某一事件对个人所具有的重要性程度,在他对该事件的记忆的持久性中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但是,闪光灯记忆的准确性与人们对它的准确性坚信不疑的主观感觉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关联。有人指出,若某人对某事的记忆具有强烈的确信感,这就表明他对此事的记忆是闪光灯记忆。
  14. 情绪状态的过滤作用对记忆的影响:在灾难事件的第一次调查后,其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恶化的人,第二次调查时都倾向于夸大自己当时所感觉到的个人危险;与此相反,凡第一次调查后,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有所好转的人,第二次调查中则倾向于把当时的危险回忆得不那么可怕。
  15. 心因性失忆症患者往往是由于大脑损伤和情绪创伤的联合效应。绝大多数患者都曾遭受过大脑创伤或大脑疾病。
  16. 功能性失忆症,通常又被称为解离(dissociation)障碍。解离可以使心灵分裂为若干支流。解离并不抹消人的记忆。与此相反,应激或创伤则切断了记忆系统内部的联系,从而使往事大块大块地从意识中分离出去,或使正在发生着的事件不能进入意识中。
  17. 虐待事件受害者所表现的广泛失忆症,很可能起因于解离而不是压抑。所谓解离,是指不能对某一经验的不同方面加以整合,从而导致难以对该经验加以外显记忆。
  18. 记忆并不是以非此即彼的两种方式存在的——即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而且,重要的任务是要检验记忆如何以及以什么方式与事实相对应。
  19. 正常的年龄增长过程与海马的若干区域的脑细胞丧失没有关联,但是生前患有阿尔塞默氏疾病的患者,其脑内海马细胞却有大量丧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海马确实表现出明确的衰退迹象,此大面积衰退和外显记忆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另外,年龄的增长会明显引起少数几个皮质下结构的细胞丧失,其中包括与失忆综合症密切相关的基前脑。基前脑向海马传送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递质。记忆的编码是通过不同神经细胞之间联系强度的变化来进行的,而乙酰胆碱正有利于这种变化的发生。如果基前脑直接受伤,患者便形成失忆症。
  20. 老年人讲故事的能力远强于年轻人,他们所讲的个人往事比年轻人更有趣、更生动。氏族记忆;老年人在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书不是很厚,在360页左右,每天在坐地铁的时候看看,前后差不多有看两个礼拜。还是很耐读的,不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知道个大概意思就行了。读这书 也得揣摩揣摩。